中小学生云端共享博物馆研学课

发布时间:2025-11-05 期号: 1869期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宋 迪)  在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北京五十七中学、北京学校等中小学校学生正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在馆校双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近日,市教委联合市文物局打造的“博物馆第一课”——《探寻文字的奥秘》和《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正式上线“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据悉,“博物馆第一课”是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开展的“馆校融合”课题之一。今年,在把课堂设在博物馆、借助场景探究的基础上,“博物馆第一课”重点对博物馆展陈资源进行了课程化转化,同时邀请博物馆专家与学校老师开展“双师”教学。这次上线的《探寻文字的奥秘》和《北京城的前世今生》继续探源中华文明,引领中小学生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物展品提升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科学认知。

  其中,《探寻文字的奥秘》重在探究汉字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课程基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陈资源,融合了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艺术等学科内容。专家和讲解员共同引导学生探究其造字特点、文化内涵、发展演变及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关系,让学生沉浸式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魅力。《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以首都博物馆“北京通史展—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为史料库,融合初中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关于北京城形成与发展的博物馆现场教学。其课程内容涵盖七十万年人居史、一万年文化史、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和七十多年新中国首都史,选取四个代表性文物作为“时光钥匙”,设计了专家引领看展、分组专题探究、成果分享展示、思想交流感悟等多个项目式学习环节。

  “从文物实证出发,结合具体课本知识,这堂课将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整合印证——这是科学研究中验证结论、梳理脉络的重要方法。”参加“博物馆第一课”的学生对这种挑战性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获得深刻体验。相关学校负责人表示,这种课程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成为学生的“活教材”,将专家的研究视角融入教学,使得学科核心素养与博物馆场域优势无缝衔接,真正实现馆校融合无边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优米国际娱乐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优米app苹果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