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一纸空白,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写作的核心,从来不只是技巧,更是思想与素材的碰撞。本期起,北京考试报开设素材储蓄罐栏目,我们将为大家提供素材积累方向、灵感启发思路,助力初三生养成日常积累的习惯。
命题作文:生活中的“微光”可能是一句鼓励、一个善举、一次传统文化的触动……它看似微弱,却为你指明方向。请以你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基础,描写“微光”如何照亮你成长的瞬间,以“遇见那道微光”为题作文,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为贴合“微光”这一命题作文的深层内涵,笔者为考生挖掘了多维度素材,考生在使用时可结合“微光”的核心意象做细节延伸,补充自身真实感受,让“微光”有画面、有温度。本期,我们优先筛选出成长、文化等四大主题素材,其他主题素材将在下期连载。
主题一:成长体验
素材载体:错题本上的红批注
月考失利后,我把错题本塞在书包最底层,连翻一页的勇气都没有。直到某天晚自习,数学老师悄悄把本子放在我桌上,扉页上的红笔字格外醒目:“错题是成长的脚印,不是绊脚石。”我鬼使神差地翻开,发现每道错题旁都多了细小的批注:“这里用代入法更简便”“单位换算要留心”……甚至在我算错的步骤旁,老师还画了个小小的加油表情。灯光下,那些红色字迹像点点萤火,照亮了我迷茫的前行之路。我忽然明白,原来失败从不是终点,在老师的批注里我看到指引我前行的微光。于是,我重新拿起笔,顺着这道微光,把错题一道道订正好。
主题二:传统文化
素材载体:奶奶的剪纸剪刀
春节前,奶奶坐在窗边剪纸,阳光洒在她布满皱纹的手上,那把磨得发亮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很快就剪出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我凑过去学,可剪刀总不听使唤,红纸被剪得歪歪扭扭。奶奶笑着从背后扶住我的手:“别急,要跟着花纹的弧度走。”剪刀在我们手中慢慢移动,终于剪出一个不太规整的福字。奶奶举起福字,阳光透过红纸的纹路,在墙上投下温暖的光影。那把剪刀就像一道微光,不仅剪出了传统的年味,更让我读懂了非遗里藏着的传承与温情。
主题三:家国情怀
素材载体:爷爷的军功章
爷爷的旧木盒里藏着三枚军功章。每次擦拭时,他都会给我讲当年的故事。那天,他指着中间那枚章说:“当年在边境巡逻,我和战友在雪地里潜伏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啃干粮,冷了就互相取暖,最终成功完成任务!”阳光照在军功章上,折射出耀眼的光,爷爷抚摸着勋章的纹路,眼神里满是郑重。“这枚章是战友用命换回来的,咱们现在的好日子不容易啊……”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重重地落在我心里。那军功章就像一道微光,照亮着先辈的奉献之路,也让我懂得,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坚守。
主题四:实践创新
素材载体:科技节的失败作品
科技节上,我的“自动浇花器”因电路短路刚启动就停住了,周围传来细碎的笑声,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指导老师走过来,蹲下身帮我检查装置:“你看,这里的接线接触不良,换个接头试试。”说着,他拿起焊枪,又握住我的手调整角度,掌心的温度裹着工具传来。经过几次调整,浇花器终于喷出细细的水流,水珠在阳光下发着光。那台带着焊痕的浇花器就像一道微光,它让我明白了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失败里藏着通往成功的钥匙。
(本期主持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冯淑娟 胡 悦)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