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区教育大会释放三大信号
好学校更多  学习更智能  资源更丰富

发布时间:2025-10-29 期号: 1865期

  新校落地让“家门口”的名校从期待变为现实,AI全面覆盖北京大中小课堂,中小学生有机会走进高校实验室接触前沿科技……值此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本市多区也纷纷召开教育大会,回顾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实践成果,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新动向、新趋势是北京持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同时也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新的蓝图。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多区持续发力扩容提质

  近年来,首都基础教育版图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扩容提质。今年9月,从四中道元校区、八中四存校区的相继启用,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首次迎新、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正式投用等,一批新校、新址的落地不仅是首都教育物理空间的扩展,更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与再生。

  在前不久召开的石景山区教育大会上,该区亮出教育集团发展成绩单,目前已形成“八个集团纵向引领、四个学区横向交接”的发展格局;同时将教育资源增量提质并举,在百姓“家门口”建设了一批新优质学校。

  据悉,今年9月,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石景山分校启用新校区(北校区),有效填补了老山地区优质中学资源空白;此外,石景山区教委新学年与首师大附中启动合作办学,将苹果园中学、苹果园中学分校及苹果园教育集团内一所公办小学纳入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石景山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石景山区通过引进名校办学、深化集团化改革、加快硬件升级等暖心工程,持续优化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切实回应百姓“上好学”的需求。

  新学年,通州区也积极推进学段调整与公办资源扩容。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宋庄实验学校(原宋庄镇中心小学)、通运学校(原通运小学)三校增设初中部,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据统计,该区本学年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000余个。

  而朝阳区新启用的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成为当前朝阳区规模最大的单体学校项目,可提供3000余个学位。此外,该区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初中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志分校、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校区等优质学校也同步投入使用。

  在昌平,名校资源持续辐射,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昌平一中教育集团贺新实验校区今年正式建成,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配备室内标准篮球场、200米环形跑道以及各类教室和专用教室40余间;同时,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生命园校区也已建成并投用,校区地上建筑面积2089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设30个初中教学班,可提供学位1200个。

  除新建校外,各区还有一批已启动建设或完成招标的改扩建工程项目。北京四中南校区已确定选址鸭子桥路,规划开设20个班,预计于2026年投入使用。在密云区怀柔科学城东区,由北京四中承办的十二年制公立学校——北京市第二实验学校(一期)也已开工,规划66个班、2790个学位,将精准服务科学城科研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东城区正重点推进第一七一中学革新里校区改扩建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在海淀区,北京市第九十九中学将于明年9月重返温泉地区,重启初高中招生,缓解北部学位压力;上庄镇计划新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预计2026年底开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本校区的改扩建方案也已进入规划公示阶段,拟增建教室、实验室及风雨操场等。同样加速建设的还有大兴区,其临空区礼贤片区将于年内开建中小学,建成后预计提供2160个学位;此外,投资3.66亿元的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新建工程也已发布设计招标,将落户生物医药基地北拓区,未来形成集团化多校区办学模式。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一系列扩容提质的“组合拳”背后是市区校三级联动为首都教育持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的坚定行动。面对全国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要求,北京市通过新建、改扩建、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各区协同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入发展,促进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

  

  【专家锐评】

  昌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张友鑫:

近年来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均把增加学位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昌平区及全市各区持续优化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不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同时,健全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有效保障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如今,曾经令人向往的名校正在以分校区、集团校的形式成规模走近百姓身边,教育资源发展逐步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精准配置”转变。

  

  从精准教学到创新教育  “AI+”重塑教育格局

  从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的组建,到西城区教育AI联创产品的落地应用,再到东城区实施“智慧·领航 2030”工程……一系列“AI+教育”举措的落地不仅是教育工具的技术升级,更是教育模式的创新重构。

  在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全区教育大会的重要议题。该区在会上发布《海淀区“智启科创·赋能强教”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备受关注的海淀教育“智启”智能体也在会上亮相,该平台具备智慧助学、智慧助教、智慧助管三大功能,是海淀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

  同期,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宣布成立。北京大学、十一学校、小米、华为、火山引擎等13家单位代表共同启动该联盟,未来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资源协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马玉国表示,联盟的成立真正实现了教育高地与科技高地的优势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从小接触、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为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筑牢根基。

  在各区教育政策的持续助力下,“人工智能+教育”赛道发展强劲。东城区在该区教育大会上推出“智慧·领航 2030”工程;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模式;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设立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校。在西城区教育大会上,该区发布西城教委·北京移动教育AI联创产品,让AI服务直接触达师生日常。目前,西城区教育AI服务平台已完成教师端和学生端的应用开发,教师端功能包括智能备课和智能命题等;学生端侧重于个性化评测。平台会依据评测结果为学生提供发展建议、多样化AI课程工具并推荐阅读书单等。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落地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在丰台区教育大会上,该区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丰台区未来将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提升“丰信”平台AI能力,建设丰台教育大模型,实现师生数字画像,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构建多元智能教育场景。

  突破了“技术工具补充”的浅层应用,北京各区“AI+教育”的创新实践正逐步向“教育模式创新”的深层变革迈进。越来越多师生和家长发现,曾经停留在概念中的“智能教育”正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贴近学习生活,让“个性化教、高效化学”从愿景走向现实。

  

  【专家锐评】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慧:

基础教育承担着普及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与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任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依靠大学,更需要从中小学抓起,尽早发现和培养对人工智能具有浓厚兴趣和旺盛求知欲、潜力巨大的优秀人才。而中小学校引导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学习,有利于形成跨学科、长链条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从资源下沉到体系贯通  校地协同共育拔尖人才

  通过资源下沉、体系贯通等创新举措,各区在教育大会上纷纷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校地协同共育拔尖创新人才。

  东城区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实施“脱颖计划”。围绕这一计划,该区将通过“‘卓越·启航’课程体系建设行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协同行动”“高端资源融合及智库共同体建设行动”“强师工程与师资培育专项行动”等措施积极探索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同时,东城区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工智能、STEM、数理、生化、人文艺术等专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介绍,学校将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博物馆、美术馆等优质教育资源向东城区全体师生开放,提升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共同打造创新引领、资源融汇、合作联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西城区日前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签署合作协议,深化校地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守军介绍,北师大将与西城区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课程现代化研究、深化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结合区域特点,丰台区也以政校合作与专业机构支撑的方式,为校地协同育人补充新路径。该区政府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党建引领、联合科研、教育协同、人才共育及学生实习就业等领域深化合作。此外,丰台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签署框架协议,成立丰台教育高等研究院。

  在资源下沉的具体实践中,海淀区作为教育强区拿出系统性方案,以多元主体联动构建覆盖全学段的资源网络。在该区教育大会上,海淀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华为、百度、字节跳动等龙头企业签约,率先构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新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体系,打造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该区将实现每所中小学背后至少有一所高校、一个实验室、一家科技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各方在思政教育、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将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大中小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

  从高端资源联动到培养体系贯通,各区教育系统以校地协同为纽带,深度融合高校科研资源、企业技术力量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拔尖人才培养生态。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地推进,北京将进一步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壁垒,为国家战略领域输送更多具备科研潜质与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打造教育强国建设的“北京样本”。

  

  【专家锐评】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周海涛:

推进拔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迫在眉睫,为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学生提供应有空间势在必行。我们要搭建多样化人才发现网络,设定差异化人才发现赛道;同时,优化通专融合教学模式,促进校内外共享优质资源,贯通以科研促教学的链条,优化考评模式等,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开辟路径。

  

  数说首都教育 

  以“均衡”为基础、以“技术”为引擎、以“人才”为目标,北京市各区教育大会释放的信号指向清晰,其发展路径切实回应百姓对上好学的关心关切,更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首都根基。近两年的一组教育和招考数据正是首都北京一系列创新举措见行见效、落实落地的生动注脚。

  789所  2024—2025学年度北京教育发展统计显示,北京中等教育学校共有789所,在校生数738497人,招生人数272910人。

  5个  教育部认定56个县(市、区)为2023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其中,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密云区等5个区榜上有名。

  6所  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北京市6所学校入选。

  103所  103所学校入选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6所  北京市在通州、大兴、怀柔等6个区统筹建设6所高起点、高品质、有特色的“北京实验学校”,主要服务于城市副中心、大兴临空区、怀柔科学城等重点功能区和人才聚集区。

  11.05万  2025年报名参加中考考生共计11.05万人,本市共设18个考区236个考点3862个考场。

  6门  2025年是新一轮中考改革的落地之年。根据新的中考改革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考范围,分为考试、考查、考核三类。其中,考试科目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与健康6门,成绩以分数呈现,用于毕业和升学。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孙梦莹  宋 迪  苗 露)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优米国际娱乐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米优app怎么注册账号